close
雞史: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在爆發後的第八個月即告平息。但積重難返的大漢王朝並沒有因此而重獲生機。執掌外戚勢力的大將軍何進為了徹底剿除閹宦勢力,接受了袁紹的建議密令董卓進京勤王。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辨,立陳留王劉協繼位,是為漢獻帝。

董卓自封相國,權傾朝野,禍亂朝綱,使得天人共怒。百官在其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尤其是帝黨勢力,一直忍辱負重,處心積慮的想要除掉董卓。但是他們只敢在背地裡說說解氣,既無實際可行的好法子,又沒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膽量。這個時候的曹操也在京城當職,時任驍騎校尉。曹操就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啊,對帝黨的忿忿不平卻又畏首畏尾的做法非常瞧不上。曹操心懷匡扶天下的大志,自視甚高,有點自以為鶴立 雞群的意思,認為這些帝黨朽臣都是些無能鼠輩。這就有點像現在的憤青一樣,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眼。總覺得誰都不如自己。跟李白年輕時候有點類似,恃才傲物。

曹操雖然有點憤青的意思,但好歹要比現在的憤青要強一點。畢竟人家曹孟德想出了刺殺,也有那個膽子去搞恐怖襲擊啊!於是曹操去找王司徒借了七星寶刀,刺殺董卓,最後雖然功敗但畢竟全身而退。

咱們暫且不說別的,就單單分析曹操刺董卓的動機。首先曹操認為刺董卓是高尚的義舉,是挽狂瀾於既倒的壯舉。有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成分在內。畢竟曾經的荊軻刺秦王的美談已流傳數百年。而刺董一事對當時人們的價值觀有不小的影響,所以之後遇到的陳公台才誓死追隨曹操,共鑲大業。其次,曹操刺董卓也有他年少衝動的因素。年輕人嘛,總是想著急於證明自己,當看到朝廷百官一副怯怯懦懦,軟弱無能的樣子的時候,曹操內心一方面是瞧不上,另一方面就覺得自己要比他們強一萬倍。但是除了自己誰知道呢?所以曹操動手刺殺董卓,也有一點年輕人想要證明自己的成分。

再者,曹操雖然是有熱血,但人家也不是被熱血沖昏頭腦的莽夫啊!刺董卓這麼大的事就算曹孟德再怎麼熱血,也得深思熟慮啊!

你還別說,人家曹操真是早就有打算了。董卓一進京掌權,各路百官都對董卓敬而遠之,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思,這樣一來董卓就被這些朝廷的老人們孤立了。雖然董卓表面上能武力強迫他們的意志,但畢竟沒有被人真心擁護來的爽。這個時候曹操走過來對董卓大肆逢迎,表示自己真心擁戴,你說董卓能不高興嗎?取得了董卓的信任也能為以後的刺殺做好鋪墊,你說曹操是不是深謀遠慮,早就有刺董卓的心思了呢?

總之在此事上,曹操雖然有熱血和激情的成分,也有那麼一丟丟虛榮心,但更重要的是人家曹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過你也不能說這些都沒錯,因為唯一錯的就是曹操的年輕、不成熟。經過刺董卓失敗開始逃亡一事,曹操痛定思痛,檢討自己太莽撞,差點搭上自己的性命,實在是可惜。而且這時的他也意識到,殺了董卓也救不了天下,殺了董卓一個亂賊梟雄,還有更多的亂賊梟雄。

只有高舉義旗,興兵討賊,重整河山,才能挽江山於既倒,救蒼生於水火。內心強大的曹孟德至此完成了心靈的蛻變。變得深邃、堅強、偉岸。


一壺濁酒話相逢:

歷史上曹操沒有刺殺董卓,他只是放棄了董卓給的官跑回家鄉去了。《三國志·武帝紀》:”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真正刺殺董卓的是後來成為曹魏謀主的荀攸:

《三國志·荀攸傳》: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
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系獄,顒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

那麼,演義裡的曹操為何會去刺殺董卓呢?

因為人是會變的,老曹也不是一開始就像提問所說的有帝王之志。他最開始的志向,他後來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說了:“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跑回家後,馬上冒著誅全族的風險,率先起兵反董。這點,無論演義還是史書,都予以了承認。

後來董卓西遁長安,其他諸侯都按兵不動保存實力。只有老曹傻乎乎的跑去追擊,結果把老本賠了進去。要不是曹洪把馬讓給他,他可能就交代在那了。

也就是說,一開始老曹也是個熱血憤青,一時打了雞血就為國除賊,也是演義裡憤青曹的正常舉動,只是後來權勢膨脹了野心。不知道如果年輕時不惜性命為國除賊的曹操,穿越看到了老年殺皇后殺百官的自己,會作何感想呢?


沒有昵稱129893364:

那要看看他幾歲,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我們歷史書教育我們記住人最巔峰的一面,比如關羽,就是他50、60歲最巔峰的樣子,但事實上關羽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長的鬍鬚的,他也年輕過,他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且不說他們又沒有桃園結義,反正一開始認識的時候是二十多歲認識的)就是二十幾歲,曹操刺殺董卓的時候才30幾歲,他那時候還不是那個重要的人物,所以,這說明曹操正是一個關心蒼生的青年,起碼年輕的時候是。


不滅影:

主要東漢末年是個政治混亂的年代,從董卓進京開始,朝廷基本上就處於完全混亂的狀態。作為漢臣,曹操這些人都有匡扶漢室的志向,年輕的曹操以為董卓是禍亂的根源,刺董是把一切回歸正軌最直接的方法。後來證明刺董並不能解決問題,董卓死於呂布之手之後,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天子在長安被李傕郭祀玩了好幾年也沒見關東哪個諸侯來勤王。諸侯之間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曹操開始走了另一條路,就是不斷在軍事上壯大自己迎天子進而號令諸侯,逐漸完成漢王朝軍事統一。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曹操的軍事幕府和天子的朝廷逐漸發生了對立,尤其赤壁戰敗之後。皇權與軍權之間的矛盾逐漸不可調和,曹操有了壓制天子進而稱帝的想法。其實這不矛盾,年輕的曹操就是漢廷小吏,自然可以為了大漢義無反顧,後來的曹操有了幕府,有了一杆追隨自己文臣武將,做事情必然要考慮到自己整個集團的利益,有了實力野心膨脹也是理所當然


卡西尼迪:

這個問題其實 不矛盾 就像一個人既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 並不是只能做了一個不能做另一個 而且刺殺董卓體現了曹操的領袖氣質 。當然這裡面轉變的原因我覺得是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吧 漢室每況愈下 越來越得不到尊重與民心 而且皇室的力量與絕對終於皇室的舊計程車族被過於頻繁的東漢末年的皇位變更以及由此帶來的頻繁血腥的政治鬥爭給大量清洗了。這為曹操後來敢窺視皇位埋下了伏筆。既時勢造英雄 縱然曹操可能不窺視皇位但是在皇室力量衰微之際再加上為了消滅黃巾軍而推出的類似於節度使專政的制度對當時的國家分裂起到了核心推動作用。


tj最帥:

記住一句話,權力是會改變人的,古代很多年輕時有作為,老年被權力影響昏庸的人。董卓就昏庸嗎?如果是,就不會有這麼多牛叉人物跟隨他,顯然董卓名聲可不好。

參考來源:曹操既心懷帝王之志,為何願隻身刺殺董卓,把自己陷於危難之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曹操 董卓
    全站熱搜

    開心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